燃藜含夢

三国粉;三体粉;在地球这个小点上,每个我曾经爱的人,每个我认识的人,每个我曾经听过的人,以及每个曾经存在过的人,都在这里过完一生。人生于天壤间,如孤鸟栖孤枝。此生若朝露漂泊,不如托体山河。

三国时期丧制,祭祀总结。(同人文诀别情节参考材料----并没有。)

之前由于同学 @兮嘉_Charlotte 写同人文的时候问我三国时期祭拜的礼仪是什么,因为情节中有曹丕和郭奕去祭悼郭嘉的情节。然后当时很愣头的我去查了礼记中的祭法和问丧。

(╯‵□′)╯︵┻━┻ MDZZ。。。

我后来在看《三国会要》的时候才发现丧制,祭祀和祭拜(上坟)不是一回事儿。在此做个简要的总结,也方便大家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参考一下,免得出错。(现在的电视剧编剧在这些细节方面都是不走心,只走肾。新三国里,王子服和董承当着刘协的面叫汉献帝,我要是刘协,当场两巴掌抽死过去,用不着曹总动手。)

其实丧制和祭祀是群体性的活动,其礼制也是由先秦到汉末有所不同,加上汉末战乱,很多细节都加以省略了。至于上坟,则是一个相对随意,没有专门的礼制规定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(分割线)

1丧制: 丧制阶段是指人刚死的阶段,对外发丧。对什么时候除服(脱去孝),谁来奔丧,奔丧服饰以及如何下葬等活动一些列规定。往往按照死者的身份有所不同。(对于丧制的规定,三国时期大体相同,魏蜀吴似乎没有很大的差别)由于比较散乱,所以直接拿案例来分析。

案例一:帝王驾崩及皇后。(基本按照遗嘱来_(:зゝ∠)_)

国有大丧,群臣凶服,以白为绶囊,以布为剑衣。文帝崩,国内服三日。--《三国会要》

从上可以看出帝王驾崩

①群臣的服饰是凶服。凶服就是丧服中的大功或者小功。(丧服大约分五级,这就是五服哈。离死者亲缘最近的,比如死者的儿子或者女儿就是斩衰,其次是齐衰,亲缘关系相当于死者的孙女或者孙子之类的;再次就是大功,再次就是小公。最后是缌麻。所以这儿群臣相当于死者的原亲或者朋友。五服都是麻布,具体怎么细节问度娘。话说这是要是轮到独身子女一代,五服也给他变成一服。。。)

②(除服)戴孝时间为三日。除服之后便下葬。换句话说,也就是停殡时间不过三日。

蜀国也差不多。刘备死的时候也是遗诏说:“百寮发哀,满三日除服。”

③奔丧人员。据曹植诔,综藩是不能奔丧的。综藩就是指分封出去的诸侯。

根据这件事情其实可以佐证一些历史事实。

第一,曹丕纳曹总宫人这件事情基本不靠谱。

(建安二十五年)曹总驾崩在洛阳,二月下葬,下葬除服。曹总驾崩时,当时曹丕在邺城。所以不仅要千里迢迢过去奔丧,而且直到曹总下葬前,都是停殡时间,按理说群臣都在,众目睽睽之下,曹丕基本不得空,况且还有继承王位的大事,哪里有多余的心思去搞那些。

第二,曹植按理是不能奔丧的_(:зゝ∠)_,因为世子之外的藩王应该留守封地。当然曹彰是例外,因为曹总临死前召见曹彰,未等曹彰到,就驾崩了。如果曹植当时并未随曹丕奔丧的话,那么曹丕继位时逼迫曹植作诗,而卞太后出来解围的事儿是不是也不是那么靠谱呢。(当然,你也可以说这是回邺城之后做的事儿。)

案例二,王公之丧及其妻妾。

丧葬令云:王及郡公侯之国薨,其国相,官属、内史下令(等)皆服斩衰……妃夫人服齐衰,朝晡诣丧庭临,以丧服视事,葬讫除服。其余人,根据其去国远近,及关系远近,素服临丧或者无服,皆发丧三日。

王公之丧,哭于东堂。大将军夏侯惇薨,(上)素服幸城东门发哀。

前会镇东将军朱烁丧,卿以下皆去冠,以布巾帕额。

① 帝王弔: 王弔,并至锡衰。就是皇帝只需要穿白色的细麻布衣服即可。

 妻子内室服饰:齐衰啦。

群臣服饰:根据官职高低不同。三公六卿是特例,其余按照远近关系去冠,用白布条缠头,服斩衰。

②除服时间:三日哭临,大概也就是三天啦。

③奔丧人员:上到帝王下到公卿从属官僚,亲人等都可以。

王公妻妾按照王公的规格来就好啦:

王公妻妾:哭敬候(甄逸)夫人,张帷幕端门之左,群臣位如朝皇帝,黑介巾,进贤冠,皂服,十五举声则罢。

(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,太和元年三月,……追谥封逸。谥曰敬候。如果是这样就表麻烦了,因为明帝曹睿弔的就是外祖母。所以服锡衰似乎并不对外了。先考证到这里。感谢小伙伴指正。)

钟会遭所生母丧。由于钟会母亲是妾,所以:依春秋成风定姒之义,宜崇典礼,不得总称妾名。于是称成侯(钟繇)命妇。

有悬疑的点是,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妾都是按照这个规格来送葬的。因为钟会的地位,其生母不排除个例的可能。

最后注意丧制基本是对外人,也就是基本无血亲关系的人(或者是举国大丧),就是不包含直系子孙和血亲较近的亲属,所以与三年之丧并无冲突。

2祭祀:祭祀的对象原本是神灵,也可以是祖先。所以是定期的活动,目的多是为了向祖先祈求明示或者保佑。(具体定义去维基)直接举两个例子。第一祭祀神灵的:

魏武与复旧旧祀,祭门、户、井、灶、中溜,凡五祭。-引《魏名臣录》

稍微解释一下,这就是传统的5祀,门神,户神,厨房灶台神啥的,最后那个是土地神。

第二种就是祭祀先人的,最典型的比如帝王谒陵。当然公卿也有建祠堂的,定时也有祭祀活动。但是根据文献推测,汉末兴许这种祭祀并不普遍。由于

建安十年禁厚葬。黄初三年,制曰:无立寝殿,通神通。---《三国会要·葬杂录》

所以,那个什么厚葬某某某的话,都小心说。曹总和曹丕都以身作则,连陵墓(坟)旁边都没建祠堂,下面人大概也不会搞的太嚣张。

另外还有一种庙祭祀。比如说大家熟悉的武侯祠就是一个比较著名的诸葛亮祠庙,除了成都的武侯祠之外,诸葛亮的祠庙还有很多地方也有。祠庙多是由百姓自发怀念某人而建,祭祀活动也是自发的。除了诸葛亮之外,魏国贾逵也有祠庙。

魏贾逵为豫州刺史。薨,豫州吏民追思之,为刻石立词。

贾逵的庙明帝曹睿和高贵乡公曹髦路过其地时都祭祀过。而这样的祭祀并非大型的活动,只是追思古人而已,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礼制规定。

3.最后就是这个祭拜坟陵了。除了清明之外,平时也可以去扫墓。比如曹总在平定邺城之后,有去祭拜过袁绍。

临祀绍墓,哭之流涕;慰劳绍妻,还其家人宝物,赐杂缯絮,廪食之。

曹总(带群臣)这个算是临时拜谒了,可以推测当时,袁绍的家人和部分有身份的遗孀可能也虽曹总去拜谒了陵墓。这样的拜谒似乎也就是扫墓的性质。

最后回到原来的问题,如果只是给亲人或者追思死者而去上坟的话,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,什么祭品,服饰什么的可能也都相对随意。因此 @兮嘉_Charlotte 写的“该烧的烧,该倒的倒”可能没有什么大错。除了发丧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之外,其余礼制也并未见记载,所以细节什么的,全靠脑洞。想来传统什么的,大致也差不多吧。其实自己对汉代礼制也是一知半解,如果有写错的地方,欢迎纠正。



评论(5)
热度(110)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燃藜含夢 | Powered by LOFTER